2025-02-24 10:24:11 来源: 许昌日报 作者: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/文 吕超峰 任江鹏/图
我要分享:
黄帝得道庵远眺
具茨山远眺
颍川行报道组在东岭关采访
20世纪50年代的东岭关(资料图片)
泱泱中华,历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
——习近平
秋末冬初,漫步颍水河畔,季节的更迭绘就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绚丽画卷:
颍水两岸,树木渐渐染上金黄与深红,秋风吹来,沙沙作响,似乎在轻声低语,讲述着岁月的故事。阳光斜洒,透过稀疏的枝丫,斑驳陆离地照在水面上,粼粼波光如同点点碎金,涤荡着历史的尘烟。偶尔有一两只水鸟掠过水面,留下一串串涟漪。它们的啼鸣清脆悦耳,为安宁静谧的景致添上了几分勃勃生机。
自古以来,颍水便是滋养一方水土的母亲河——它从群山之间起源,涓涓细流汇聚成河,穿林越石,蜿蜒流淌至广袤平原,滋养了无数生灵,孕育了璀璨文化。河岸两侧,古迹斑斑,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不朽的诗篇,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。古往今来,多少动人的故事在颍水河畔悄然上演,多少神奇的传说在颍川大地口口相传。
颍水流淌千年、绵延千里,见证着华夏大地的沧桑变迁。它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,以其独有的方式,讲述着过去,映照着现在,启迪着未来。我们根据《水经注·颍水》的记载,顺着颍河从源头一路向东,“按图索骥”,寻觅颍水两岸的厚重历史、灿烂文化、动人故事。
(一)具茨山黄帝问道
秋末冬初,具茨山披上了一层斑斓的彩衣。漫步山林间,金黄与火红交织,落叶铺满山间小径,我们看着巨石上充满远古意蕴的岩画、符号,耳畔似乎回响起黄帝与风后研兵布阵的古老传说,心中不禁涌起对这位人文始祖的无限敬仰。
登上具茨山向南远眺,对面的箕山略显矮小,颍水从两山之间穿流而过,一路向东奔腾。颍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也是轩辕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。
5000多年前,黄帝出生于颍水上游支流双洎河畔,后来定都于新郑轩辕丘。颍水之畔的具茨山,不仅是裴李岗文化的首掘地,还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。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指出:“大隗即具茨山也。黄帝登具茨之山,升于洪堤上,受《神芝图》于黄盖童子,即是山也。”
偶遇牧马少年,联合炎帝打败蚩尤,问道广成子……在颍川地区,关于黄帝的故事,一如绵延不断的具茨山脉和清澈蜿蜒的颍河之水,静静流淌,世代传颂。
相传,黄帝到具茨山拜见大隗神人,被一条沟阻断去路。这时,黄帝刚好遇到一位牧马少年,便向其问路。听闻少年的回答,黄帝顿觉他气宇不凡,就向其询问如何治理天下。少年说:“治理天下的方法,跟牧马有什么不同呢?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。”黄帝听后便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,随即叩头至地行了大礼,口称“天师”退去。这则故事被记录在《庄子·徐无鬼》中,这条沟被后人叫作“牧马沟”,也就是今天禹州市浅井镇马沟村。具茨山也因为黄帝在此拜访过大隗,被称为“大隗山”。这一带群山层峦叠翠、风景如画,后人称之为“大隗层峦”,是禹州古代八大胜景之一。
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,古往今来流传甚广。为战胜蚩尤,黄帝广揽天下人才。其中,大鸿是训练士兵的奇士,风后能在迷雾中明辨方向,力牧力大无穷、勇猛向善。于是,黄帝就拜大鸿为相,任命风后、力牧为将,联合炎帝,在涿鹿大败蚩尤。
据清代的《禹州志》记载,大鸿寨山是具茨山别峰,大鸿经常在这里训练黄帝的军队,大鸿寨因此得名。大鸿寨山顶有一大片开阔地,被称为风后顶。相传,黄帝与蚩尤决战时,因大雾弥漫,黄帝部众全部迷失了方向。风后制造了一台“指南车”,帮助黄帝部众辨明方向,冲出迷雾,打败了蚩尤。风后顶南麓原有座风王庙,后来庙废建寨,叫风王寨,相传是风后部落聚居处。在风王寨东边,有一个“大牧场”,则是力牧养马放牧的地方。
据《庄子·有宥篇》记载,黄帝十九年,“闻广成子于崆峒之上,故往见之”,求问修德习武、驾驭诸部落的“至道”。据传,广成子是上古时期的“哲人”,居住在具茨山南麓的崆峒山上。黄帝拜访广成子并不一帆风顺。第一次去时,黄帝端坐在大象背上,元妃嫘祖及文武大臣随行其后,威仪排场。广成子却没有现身,黄帝立马意识到一定是庞大的仪仗扰了广成子的清静。为了表示诚意和敬慕,黄帝和嫘祖在距离崆峒山很远的地方便下了马车,步行问路前往崆峒山。黄帝问道的决心和诚意,终于感动了广成子。一日,广成子现身云端,黄帝欣喜万分,立即跪地叩拜,求教“至道”是什么。广成子语意深长地说:“治理天下者,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,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,哪里能谈至道呢?”说毕,广成子隐没云中。黄帝怅然若失,思考参悟着广成子的教诲,决定潜心治理国家、教化百姓。
至今,浅井镇还留有许多与黄帝有关的地名传说:黄帝辞别群臣的地方叫“散驾村”,见到广成子的地方叫“广成城”,求广成子讲道的地方叫“问道处”,黄帝修道成仙的地方叫“得道庵”,黄帝跟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叫“大仙观”;广成子死后埋在崆峒山上,叫“广成子墓”,纪念广成子的大殿叫“广成子庙”……
(二)东岭关关羽斩将
夕阳西下,秋日残阳映照在杂草丛生、野树繁茂的土城墙上。如果不是杂乱草木中的石碑,难以想象这里便是关羽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的第一关——东岭关。
站在残破的土城墙之上,我们眼前的白沙水库碧波荡漾、湖光山色,人水和谐、河湖共生的美丽画卷一览无余。
禹州市花石镇白北村党支部书记杨晓峰告诉我们,东岭关原址在白沙水库堤体西侧的山岗之上,1951年修建白沙水库时,原关址建筑物遭到破坏,但关址位置还存在。
资料显示,东岭关旧址在颍河西岸、天爷庙山门东侧与原费庄村(因白沙水库淹没搬迁)之间,与黑龙山隔河相对,紧锁谷口,是逍遥岭东峰峭壁下与颍河间距最狭窄处的一处峡谷关隘,更是当年许昌到洛阳之间、黄河以北古驿道的唯一通道。
当年,为了保护甘、糜两位皇嫂,关羽身陷许昌,降汉不降曹。得知刘备下落后,关羽灞陵桥上挑袍辞曹,带着两位皇嫂一行从许昌出发,沿途经过东岭关、洛阳、汜水关、荥阳、滑州五处城关,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、孟坦、韩福、卞喜、王植、秦琪六员大将,千里寻兄而去,成就一段义薄云天的人间佳话。自此,“千里走单骑”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的故事成为关羽忠肝义胆的象征。
东岭关便是关羽西出许昌后的第一关。当时,曹操部将孔秀带领五百人马在此屯兵把守。关羽辞曹归刘心切,不曾讨得过关行文。孔秀因此不让过关,关羽只好强行闯关。孔秀提枪上马迎战关羽,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。关羽纵马横刀,只一个回合就将孔秀斩于马下,闯关而去。
白北村至今仍流传着关羽过关时的趣闻轶事:当年,孔秀刁难关羽,端出一盆绿豆,让关羽当场把绿豆捏碎,否则不得过关。关羽抓起一把绿豆,轻轻一握,绿豆粉碎。现在这里生产的红小豆,就是当年红脸关公握红的。
后来,白北村修建了“义勇武安王大殿”,专门纪念关羽。大殿正对面的花戏楼,是供村民看戏的地方。“戏楼建在大殿对面,在过去表示唱戏给大殿里的神仙看,祈求来年五谷丰登。”白北村村民杨殿坤告诉我们,这座戏楼是当时禹州西部仅有的一座,常香玉、马金凤都曾在上面唱过戏,海连池更是在这里唱出了名气,将“小仓娃儿”唱响全国。
大殿与戏楼之间,隔着古许洛官道和堠子沟。堠子沟向东注入颍河,之前附近村民可以乘船由此入颍河、沙河,顺流而下,一路向东。河上建有一座望嵩桥,因之前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嵩山得名;桥体底部雕刻有龙头、龙尾,其中龙头朝西饮水,龙尾向东奔腾。
据杨殿坤介绍,花戏楼、望嵩桥都是白北村之前的杨氏望族出资所建,惠及全体村民。如今,村内尚存建于明末清初的杨家大院,均为砖石结构的五进宅院。大院内,建筑精美,高门大厦、五脊六兽,青砖青瓦、墙隐立柱,门窗皆是雕花透棂,连房檐装饰、门窗外的砖石栏框等都有精雕细琢的精美图案。当年,考古学家宿白发掘“白沙宋墓”时曾在这里办公、住宿。
1951年11月,修建白沙水库时,在白北村发现了几处文物价值极高的宋墓葬,引起国家文化部门重视,调派宿白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发掘整理。其中,一号“宋代赵大翁墓”及二、三号墓室的建筑结构精美绝伦,其鲜艳精湛的彩绘、壁画,至今全国未再发现过。墓葬文物出土后,立即包装编号,用汽车直运北京收藏。据传,“白沙宋墓”古墓群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珍贵文物,青铜器、玉器、陶瓷、铁器、刀剑兵器、壶鼎樽爵、犁铲农具样样皆有,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。
鉴于文物遗迹较多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白北村于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“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”,予以修缮保护。
编辑:杨仪 刘靖雯 校对:孙辉
责编:贾同岭 终审:黄双燕
附件:
许昌日报客户端(Android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客户端(iPhone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
地址: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:461000 豫ICP备: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豫B2-20180241 业务电话:0374-4399669 值班电话:0374-4399669 邮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