颍水河畔故事多

2025-02-25 09:30:35  来源: 许昌日报  作者: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/文 吕超峰 任江鹏/图

我要分享:

摘要:

三峰山大战(此图为AI生成)

采访途中的颍川行报道组成员

受禅台遗址

泱泱中华,历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

——习近平

(三)三峰山蒙古灭金
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禹州市区西南方的三峰山便是如此:说不上峰高峥嵘、奇绝险峻,与巍峨雄壮、钟灵毓秀也不太沾边,却有着传奇故事与奇特魅力。

三峰山,又名三封山,据说是夏启“大飨诸侯”之地,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“开国大典”和“国宴”的地方,也是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。《水经注·颍水》对此有专门记载:“县西有故堰,堰石崩褫,颓基尚存,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。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,今无水,渠中又有泉流出焉。时人谓之嵎水,东迳三封山东,东南历大陵西。《归藏易》曰: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,即钧台也。《春秋左传》曰:夏启有钧台之飨,是也。”

附近村民告诉我们,传说中,王莽曾撵东汉光武帝刘秀到这里,留下了刘秀吃酸枣、甜柿,人马俱疲躺石而卧等故事。此外,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墓也建在这里,蒙古灭金的关键战役——三峰山之战也发生在这里。

成吉思汗在位时期,金国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,被迫放弃中都(今北京),退守汴京(今开封),史称“贞祐南渡”。1227年七月,成吉思汗在临终前部署了借宋道灭金的战略。

当时,金军在与蒙古军的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,早已不复当年破辽灭宋的雄风。不过,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战中,金忠孝军提控完颜彝以400骑兵大败蒙古大将赤老温所率的8000之众。虽然交战近20年仅取得这一次大胜仗,但金军主将完颜瞻傲慢不逊,遣返蒙古使者时说:“吾已备齐兵马,汝等可来战乎?”蒙古木亦坚汗窝阔台闻言大怒,誓报大昌原之仇。

1230年,窝阔台确定了灭金战略:其本人率中路军攻金国河中府,直下洛阳;蒙将斡陈那颜率左路军直下济南;其弟弟拖雷率右路军由宝鸡南下,借道南宋,沿汉水出唐州、邓州,次年春季全军会师汴京。同年九月,蒙古三路大军齐发。次年正月,窝阔台部占领郑州,前锋部队抵达汴京城下,金哀宗忙让正与拖雷部作战的完颜瞻回师救援。

完颜瞻听说汴京危急,于1232年正月率所部骑兵2万、步兵13万,合计15万大军北援。拖雷分兵3000跟从,专在金军吃饭、宿营时挑战,弄得金军不得休息、疲惫不堪。金军走到三峰山时,所带粮食已于3天前吃完。拖雷3万兵马及河北降军和窝阔台大军均赶到三峰山拦截。这时,天气突变,降下大雪,金军“僵冻无人色,几不能军”。

知道金军急于突围,蒙古军故意让出一条通往钧州(今禹州)的路,待金军仓皇逃命之时,伏兵四起,大败金兵。完颜瞻、完颜彝率残部退至钧州城内,旋即被蒙古军破城,完颜瞻被杀。完颜彝不想默默无闻地死于乱军之中,亲自来到蒙古军营,却不肯投降而被杀。

三峰山一役,金军最后的主力溃败,损失骁将多员,“兵不复振”,亡国已不可避免。

1232年三月,蒙古军攻克洛阳,进逼汴京。金哀宗弃城出逃,经归德逃往蔡州。此时,南宋正式决定出兵助蒙古灭金。

1233年九月,蒙古军进围蔡州城;十月,南宋以名将孟珙为主帅,与蒙古军合攻蔡州。1234年正月初十,蒙古军破西城、宋军破南门,金哀宗见大势已去,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后自缢身亡。残余金军或战死或自杀殉国,无一投降,末帝完颜承麟也被乱军所杀。金国自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以来,历经119年历史,至此灭亡。

(四)楚有长城在襄城

“看到那座高台没有?当地百姓都称它‘擂鼓台’,实际上是一座古代大型烽火台。”站在位于襄城县颍桥回族镇的莲花寨遗址前,襄城县文史爱好者、《颍河散记》作者邓军告诉我们,20世纪50年代修建莲花寨水库时,在这附近挖出大堆铜箭头,被供销社当作废品收购。

阳光照在莲花寨前的小泥河上,泛出粼粼波光,两侧树木的倒影随波晃动。邓军告诉我们,小泥河往东注入颍河。沿着小泥河向西至汾陈镇、王洛镇一带,有战国时期的楚国长城,该烽火台便是楚国长城的一部分。据许多老辈人讲,颍河两岸曾分布有狼烟洞,而狼烟洞正是古长城的烽火台。

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证,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,豫南的方城、叶县、鲁山等地都发现了大量楚国长城遗迹。春秋时期,襄城县南部属楚国,北部属郑国。公元前540年,楚灵王将汝水以北、栎以南的郑国领土纳入楚国版图。楚国问鼎中原后,修长城、固边防,其中就包括襄城县北部乡镇。

襄城县汾陈镇汾陈村北部留有楚国汾丘城遗址。该遗址东西长250米、南北宽200米,出土有汉砖、陶片等文物。春秋时期,这里为南北要冲,是楚国北方军事重地。对此,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《后汉书》《水经注》均有记载。其中,《水经注·颍水》写道:“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,历罡丘城南,故汾丘城也。《春秋左传》曰:襄公十八年,楚子庚治兵于汾。”

据邓军介绍,能印证颍河一带有楚国长城的,还有王洛镇、颍阳镇的一些遗迹、文物。1978年,王洛镇北宋庄村出土一枚罕见的战国时期楚国金币,金币正面有阴文方印“垂丘”,足以证明王洛镇境内曾有楚国的垂丘城。此外,位于颍河东岸的颍阳镇楚庄村,西北地势较高,疑似楚国的兵城;而与楚庄村相邻的大河村,在挖土制砖坯时出土了楚国的青铜器物和青铜货币。

“王洛的垂丘城、汾陈的汾丘城、颍桥的烽火台、颍阳的楚城,东西连成一线,应该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长城。”邓军说。

(五)两汉断绝受禅台

沿着240国道,跨过老颍河桥,我们便从许昌市进入漯河市——它们曾经同属许昌地区,如今被老颍河一分为二,成为两个地市。

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处于两市交界处,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魏文帝曹丕的受禅台便位于该镇。据《水经注·颍水》记载:“《魏书·国志》曰: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,行至曲蠡,登坛受禅于是地,改元黄初。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,城内有三台,时人谓之繁昌坛,坛前有二碑。昔魏文帝受禅于此,自坛而降,曰:舜禹之事,吾知之矣!故其石铭曰:遂于繁昌筑灵坛也。于后其碑六字生金,论者以为司马金行,故曹氏六世,迁魏而事晋也。”

征得房主同意后,我们从240国道路旁一间民房的后院穿过,便来到受禅台遗址。沿着人们踩出的小路,我们慢慢向上攀爬,登至平坦的台顶。这里遍地是枯黄的狗尾巴草等杂草,四周高大的杨树随风沙沙作响,时不时有小鸟成群飞过。就是在这里,400余年的两汉王朝退出历史舞台,演绎了大汉帝国的绝唱。

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病逝后,曹丕继位魏王。他暗中指使一些官员制造舆论,说以魏代汉乃天命所归,胁迫汉献帝让位。一时间满城风雨,议论纷纷,汉献帝被迫禅让。同年十月,曹丕在繁阳(今繁城镇)受禅台举行大典,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,是为魏文帝。曹丕代汉立魏,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一次没有发生战争和流血,和平过渡的政权交接,结束了两汉400余年的统治,真正开始了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时代。

详细记述这一历史的,是位于繁城镇汉献帝庙的两块碑——《受禅表》碑、《公卿上尊号奏》碑。这两块碑就是闻名遐迩的书法瑰宝——汉魏繁城“三绝碑”。两碑均由司空王朗文、尚书梁鹄书、侍中钟繇镌刻,谓之“三绝”,即文表绝、书法绝、镌刻绝。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“三绝碑”,它们不仅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,还具有重大的书法艺术价值。

不巧的是,我们赶往汉献帝庙发现,当地文物部门正准备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。门上的大锁、门口的施工围栏,使我们无法近距离欣赏“三绝碑”的精妙,只能从立在汉献帝庙路路口的文物保护纪念碑碑文上略作了解:

《受禅表》碑高3.22米、宽1.02米、厚0.28米,碑额题篆书阳文“受禅表”。碑文隶书,22行,行49字,传为钟繇书。碑文记载了冬十月廿九,汉献帝让位于魏王曹丕的史实。文中赞颂美化曹丕,宣扬天命论与君权神授,并描绘了象征祥瑞的自然景象和受禅典礼盛况。《公卿上尊号奏》碑高3.32米、宽1.02米、厚0.32米,碑额题篆书阳文“公卿上尊号奏”。碑文隶书,32行(后10行刻于碑阴),行49字,传为王朗文、梁鹄书、钟繇镌刻,世称“三绝碑”。据研究,两碑隶书结构严谨、笔力刚健、字体方正、中规中矩,是汉末隶书风格的典型代表。“三绝碑”上承前代篆书规则,下启魏晋南北朝、隋唐楷书风范,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,代表了当时中原乃至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。南朝书法家庚肩吾在《书品》中称其“天然第一,工夫次之”“妙尽许昌之碑,穷极邺下之牍”。

至今,1800年过去,无论汉、魏都已消失在历史尘烟之中,仅在这里留下一座高台、两块石碑和一段历史故事。就如同新老颍河:老颍河原本是主河道,后来灌沟取而代之,变成主河道——新颍河。新老颍河在临颍县纵贯南北,在漯河市郾城区汇于一处,继续一路向东奔腾入淮入海。这也正如历史上任朝代如何更迭,华夏民族始终绵延不绝。

(未完待续)

编辑:杨仪 刘靖雯          校对:张文正

责编:王辉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 终审:黄双燕


附件:

推荐阅读

数字报

许昌日报客户端(Android版)
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
许昌日报客户端(iPhone版)
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
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

地址: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:461000 豫ICP备: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豫B2-20180241 业务电话:0374-4399669 值班电话:0374-4399669 邮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