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2-26 09:08:37 来源: 许昌日报 作者: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/文 吕超峰 任江鹏/图
我要分享:
戴封(此图为AI生成)
贾逵(此图为AI生成)
颍州西湖
泱泱中华,历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
——习近平
(六)戴封积薪有神通
在我国历史记载及传说故事中,似乎总有一些人被神话得高深莫测。比如,鲁迅就曾形容诸葛亮:诸葛多智而近妖。
《水经注·颍水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:“汉济北戴封,字平仲,为西华令,遇天旱,慨治功无感,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,火起而大雨暴至,远近叹服。”
戴封,字平仲,济北刚(今属山东)人,东汉大臣,官至太常,居九卿之首。据史料记载,戴封小时候聪明过人,读书过目不忘。一天,他在汶水之滨读《诗经》,读完一页就撕掉一页,任其随汶水西流。回家后,父亲问及毁书之事,他恭敬地说:书太重,携之不便,内容全装脑中,随用随取,方便得很。父亲感到十分离奇,让他从头背起。戴封侃侃背诵,结果一字未漏,且十分通畅。又过几天,父亲再让他默写全书,依然一字不差。
由于过于聪慧,戴封15岁到太学院学习,拜东海人申君为师。他十分尊敬老师,后来申君病死,他守孝三天,亲自送灵柩到东海。途中经过自己家,戴封的父母以为他将要回来,就预先替他娶了妻子。戴封短暂回家拜见父母,看了一眼新媳妇,没有过夜就急忙追赶为老师送葬的队伍去了。
太学毕业后,戴封乘着牛车,带着财物,四处交游名流。在一次出游路上,他遇到强盗打劫,财物都被抢走,只留下七匹丝帛没有被强盗发现。戴封不仅没有逃走,反而追上强盗,将丝帛送给他们:“知道各位不宽裕,所以送给你们。”强盗十分震惊:“这是有才德的人啊!”他们又将东西全部还给了戴封。
后来,戴封被举荐孝廉,任光禄主事,赶上伯父去世,便辞去了官职。皇帝下诏征求贤良方正和敢于直言的人,有特别的品行而能够消除灾异的人,要求公卿、郡守各推荐一名。郡守和大司农都举荐了戴封。皇帝召见时,回答策问中戴封成绩第一,被提拔为议郎。
第二年,戴封升为西华令,将西华治理得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。正是在西华令任上,神奇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。有一年,汝河、颍水一带发生蝗灾,蝗虫群飞至西华县界便拐弯离去,惟独不进西华境内。上司督邮到西华视察,蝗群随之而至。督邮一走,蝗虫随之迅疾离开。百姓们说:这是蝗虫也感受到了戴封的教化。戴封因此德名远播。
又有一年,西华大旱,各种祭祀祈祷都没有效果。戴封就命人堆起柴垛,坐在上面自焚祝祷祈雨,准备牺牲自己为黎民祈雨。火起之时,感天动地,暴雨如注。远近百姓无不感叹信服。这就是成语“戴封积薪”的由来,比喻关心民众的疾苦和为民请命的精神。
最终,戴封官至太常,掌管宗庙礼仪之事。这是负责国家祭祀的官员,应该是对其德行的最大肯定。在后世官场,戴封常常被提起,特别是每逢大的自然灾害,官员甚至皇帝都会对照戴封,反躬自省。可以说,凭借一心为民的理念,戴封为后来者竖起了一座学习的丰碑。
(七)贾逵父子相悖行
“听说过贾逵没有?知道不知道贾逵祠在哪儿?”“不知道,没听说过。”
沿着颍河,我们一路向东来到周口市沈丘县,向当地群众打听三国时期的曹魏名臣贾逵。可是,我们问了很多人,都没有得到答案。
我们不由得再次翻开《水经注·颍水》:“谷水迳小城北,又东迳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。王隐言祠在城北,非也,庙在小城东。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,屈庙而叹曰:贾梁道王凌,魏之忠臣,惟汝有灵知之。遂仰鸩而死。庙前有碑,碑石金生。”
按照《水经注》记载,贾逵祠就在沈丘县的新谷河、颍河交汇处,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,堪比如今成都的武侯祠。贾逵祠有着怎样的故事,又缘何这么著名?这一切要从贾逵这个人说起。
贾逵(174年—228年),本名贾衢,字梁道,河东襄陵(今山西临汾市)人,是“魏晋八君子”之一。“魏晋八君子”指的是贾诩、贾逵、张既、程昱、顾雍、王浑、刘惔、庾翼等魏晋时代在不同德行能力方面俱佳且谥号均为“肃侯”的八位名臣,其中贾逵以“忠诚勇武”入选。
贾逵先后辅佐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代曹魏君主,忠诚始终如一。因忠心耿耿、德才兼备,贾逵深受曹操赏识,先后担任弘农太守、丞相主簿。214年,曹操想南征东吴,却赶上雨季,将士大多不愿进军。曹操不想有人提不同意见,便下令有谏者处死,但贾逵与其他三位主簿仍执意进谏。曹操大怒,问谁是发起者,贾逵承认是自己,遂被曹操下狱。狱吏因为他丞相主簿的身份,不敢给他上枷锁。贾逵对狱吏说:“赶紧给我戴上枷锁,一会儿尊者(曹操)派人过来看我,别让人以为我因为在他身边任职,以此来要挟你宽待我。”狱吏这才敢给他戴上枷锁。后来,曹操果真派人前来视察,后又觉得贾逵劝谏并无恶意,就恢复了他的官职。
220年,曹操在洛阳逝世。贾逵以谏议大夫负责办理丧事。当时,远在邺城的曹丕还没到,曹彰却带着兵马率先赶来,问贾逵:“先王的玺绶在哪里?”贾逵严厉地说:“太子在邺,国有储副。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!”曹彰无言以对,不敢再争。就这样,贾逵和文武百官把曹操遗体入殓,与夏侯尚将之送还邺城,由曹丕主丧,并奉诏迎曹丕为魏王、丞相,领冀州牧。曹丕因此对贾逵十分感激,即王位后先任贾逵为魏王国都城邺县县令,后迁为魏郡太守、豫州刺史。
任豫州刺史期间,贾逵革新吏治,锄强抑暴,兴利除弊,政声卓著。曹丕嘉奖“贾逵是个真正的刺史”,同时布告天下,要求各州效仿豫州的治理措施,并封贾逵为关内侯。227年,魏明帝曹叡继位,增加贾逵食邑二百户。
228年,贾逵病逝,谥肃侯。为了追思他,豫州吏民专门刻石立祠,是为贾逵祠。曹叡东征期间,乘辇入贾逵祠,颁发诏令说:“逵存有忠勋,没而见思,可谓死而不朽者矣。”257年,曹魏第四位皇帝、高贵乡公曹髦到访贾逵祠,下诏对贾逵祠加以修整。
贾逵神灵,颇有神验。贾逵早年与并州名士王凌、司马朗结为好友,与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私交也不错。等到司马懿篡夺魏国军政大权,太尉王凌不满其擅政,密谋铲除司马懿,因密谋不慎泄露,被司马懿突袭擒捉。押解王凌的船只经过贾逵祠时,王凌大呼:“贾梁道(梁道,贾逵字),我王凌忠心耿耿,维护大魏社稷。唯尔有神,知之。”喊毕,王凌自尽而死。不久,司马懿突然患病,经常梦见贾逵、王凌化为厉鬼向他索命,没多久便惊吓而死。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作为曹魏大忠臣的贾逵,其儿子贾充不仅为司马昭篡魏积极奔走,还指使部将弑杀曹髦,留下千古骂名。这也难怪,曹魏将领诸葛诞曾斥责贾充:“卿非贾豫州子?世受魏恩,如何负国,欲以魏室输人乎?非吾所忍闻。”
因为拥立司马氏有功,且与司马氏结为姻亲,贾充成为西晋开国元勋,地位极其显赫,却于后世声名狼藉,“非惟魏朝之悖逆,抑亦晋室之罪人者”。其女儿贾南风嫁给晋惠帝司马衷为后,擅权专断,导致“八王之乱”,使西晋“宗室日衰”,引发“五胡乱华”,中国进入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。
贾逵一生忠于曹魏,辅佐曹氏三代,死后“吓死”司马懿;儿子贾充却葬送曹魏政权,孙女贾南风更是毁掉西晋王朝。对此,苏轼曾戏称:“如今更恨贾梁道,不杀公闾杀子元。”
不知是不是因为实在看不惯儿子、孙女的所作所为,贾逵“抹去”了自己的“痕迹”——其动工修建、造福一方的贾侯渠早已荒废不见,名动三国的贾逵祠也消散于历史长河,只留下他忠诚勇武的故事流传。
(八)女郎台上观西湖
虽是初冬时节,颍州西湖依然美不胜收,别有一番风韵。湖水静静流淌,岸边的树木野草洗尽铅华,默默陪伴,于无言之中化作一幅静谧的画卷。从空中看去,湖面碧波荡漾,一座座古建错落有致,中间有蜿蜒的游园步道、小桥连通,如同一处人间仙境。
颍州西湖,又称汝阴西湖,位于安徽省阜阳市,是古代颍河、清河、小汝河、白龙沟四水汇流处,因阜阳在北魏以后曾被称作“颍州”而得名,与杭州西湖、惠州西湖、扬州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西湖。
颍州西湖最古老、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女郎台,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。女郎台最早的记载见于《水经注·颍水》:“城外东北隅,有旧台,翼城若丘,俗谓之女郎台,虽经颓毁,犹自广崇,上有一井。”
在热心群众指引下,我们在颍州西湖畔找到了一座形似塔楼的建筑,红色大门的门楣上书“女郎台”三个大字,建筑前还有一座古代女子的雕塑,及介绍女郎台历史的木栏。
正在颍州西湖游玩的当地群众告诉我们,女郎台又名“花古堆”“花孤堆”,名字来历有很多说法:有的说,女郎台是胡子国国君为其女儿未出嫁时营造的千亩花圃所在地,也是两位公主出嫁时离开的地方;也有的说,女郎台是胡子国国君为其女儿营造的坟墓;还有的说,胡子国国君因两个女儿齐归、敬归嫁到鲁国,因此筑起高台,不时登台朝东北相望,以解思女之愁。
据专家考证,胡子国确实存在,而且历史悠久。《世本》记载:“胡子国,夔出。”夔是一个古老的部族,分布在今天的豫东、皖西北的汝颍一带,建立了归方、何方等国。也就是说,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期内,古颍州地区隶属于胡子国。春秋时期,胡子国国君出于政治需要,把两个女儿嫁给了鲁襄公,在颍州西湖这里封了一块土地,建起了女郎台。
因此,女郎台因胡子国国君女儿得名,是有历史依据的。但另外一些关于女郎台的传说,则颇具灵异色彩:周围未出嫁的少女夭折或非正常死亡者,死后都埋葬于此,多次高垒而成高台。女郎台因此成为阴间的大都市,起五更走在附近大路上,能听到孤堆上叫卖声不绝,热闹非凡。另外,孤堆周围人家办喜事,到孤堆前烧炷香、放挂鞭、许个愿,就可以借出金筷、金碗整套餐具,用了就还,十分灵验。后来,一户人家借用后没有如数归还,从此就不灵了。
无论如何,女郎台与颍州西湖交相辉映,成为后世文人雅士的灵感源泉。据女郎台前的木牌显示,最早以女郎台为题的诗是北宋穆修的《女郎台》诗:“台前流水眼波明,台上闲云鬓叶轻。莫把姑苏远相比,不曾亡国只倾城。”从宋代起,晏殊、欧阳修、苏轼、吕公著等七大名人任颍州知府,不仅为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,还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,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。
其中,欧阳修一生中八次来到颍州,任颍州知府期间兴修水利、疏浚西湖,扩建书院、大兴学风,开堂讲学、传道授业,其写的《采桑子》十三首,连用十个“好”字赞美颍州西湖;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颍州太守后,开启了为期八个月的治颍之路,筑堤造闸、沟通航道,使洪水可排、小水可蓄,写出数十篇赞美颍州西湖的诗词,留下了“西湖虽小亦西子,萦流作态清而丰”“大千起灭一尘里,未觉杭颍谁雌雄”等千古名句。
岁月沧桑,风雨无情。虽然女郎台那残存荒野的一堆黄土也已灰飞烟灭,埋葬在历史尘埃之中,甚至国民党为阻止侵华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,黄河水咆哮入颍,让颍州西湖全部淤塞,亭台阁榭湮没殆尽,但颍河依旧流淌,欧阳修、苏轼与颍河、颍州西湖的故事依然传唱。
如今,颍州西湖经过移建北湖、建设南湖及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大开发等,已经实现华丽“变身”,成为国家湿地公园、省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、4A级旅游景区,并逐渐重现欧阳修诗中“平湖十顷碧琉璃”的历史盛景。
编辑:杨仪 刘靖雯 校对:刘朝龙
责编:贾同岭 终审:黄双燕
附件:
许昌日报客户端(Android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客户端(iPhone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
地址: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:461000 豫ICP备: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豫B2-20180241 业务电话:0374-4399669 值班电话:0374-4399669 邮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