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2-27 10:07:45 来源: 许昌日报 作者: 冯子建
我要分享:
前几日,趁着天气晴好,我和妻儿一起到尚集镇赶大集。走在人流熙攘的街道,一家手工馍店铺格外显眼。高大的银白色笼屉,呲呲地冒着白气,淡淡的馍香,四处飘散,深吸一口,沁人心脾。
这家售卖手工馍的店铺,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,让我想起了30多年前母亲蒸红薯豆馍的过年往事。
20世纪80年代,父老乡亲吃上了好面白米,住上了红砖瓦房,生活逐渐富裕起来。进入腊月,家家户户开始淘粮食,磨年面,为蒸年馍做准备。蒸年馍是乡亲们过年的重头戏,除一家人吃外,还要走亲串友。大年初二走亲戚,带上一篮子白面馍,也是很有面子的事儿。
蒸年馍是每家每户备年货的一件大事。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,放假才能回家,母亲便是蒸年馍的总导演、主心骨。
每年过完祭灶,从腊月二十五开始,母亲便开始蒸年馍。蒸年馍不是一天的事儿,至少需要两天。挑选一个晴好日子,早早吃过饭,母亲便开始洗熘布,洗篦子,刷铁锅,涮瓦盆,劈木柴,清扫灶台,刷洗案板,为蒸年馍做准备。
下午,母亲开始洗红薯,洗好的一块块红薯整齐地堆放在竹筐内,犹如一个个即将出征的将士,时刻准备着上战场。然后,母亲用菜刀把红薯切成小方块,作为红薯豆馍的甜馅儿。小小的红薯豆方方正正,白白净净,煞是好看。趁着母亲忙碌的间隙,我常偷偷抓上一小把红薯豆,塞进嘴里,解一下馋。
吃完晚饭,母亲开始发面。她从面缸里舀出几瓢面粉倒入瓦盆内,加入拌好的酵子。然后,母亲的双手在洁白的面粉中穿梭,揉搓,不断搅拌,上下翻动,确保酵子均匀融入面粉。我蹲在瓦盆旁,手拿铁碗,帮忙加水,不一会儿,两大盆面和好了。
为了早点发好面,母亲把两大盆面放在厨房的麦秸堆里,盆上再盖上厚厚的棉被。有时候,母亲还会烧上半锅温水,把面盆放进锅内,确保次日面开得好。
第二天,蒸馍正式拉开帷幕了。天刚蒙蒙亮,母亲端出两大盆发好的面,放在案板上。她双手挖出一大块面团,啪的一声,用力甩到案板上。一大块面团在母亲的双手有力揉搓下,拉伸,折叠,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面艺表演,令人赞叹。
然后,揉搓好的面团,被刀切成了一个个均匀的面剂子。母亲拿起一个,揉搓几下,在擀面杖的擀压下,摇身一变成了不厚不薄的面饼。母亲左手五指伸开,微微弯曲,呈莲花形状,紧紧握住面饼,右手拿起盛满红薯豆的勺子,轻轻一倒,红薯豆铺满面饼。接着,母亲双手一挤,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,旋转,封口,捏成了好看的花朵形状,一个红薯豆馍就做好了。
母亲把做好的红薯豆馍递给我,我双手接过,轻轻放在锅簰上。一个个精巧的红薯豆馍,犹如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,为过年增添了喜气。
木柴在锅底洞内熊熊燃烧,噼里啪啦,通红的火苗舔舐着锅底,不一会儿,水汽弥漫,水烧开了。母亲把一个个红薯豆馍放在篦子上,盖上锅盖,开始蒸馍。
我眼巴巴地期待着红薯豆馍出锅的时刻,时不时还问母亲蒸好了没,那种急切吃年馍的心情,至今想来,恍如昨日。
半个小时后,灶台上白色的雾气渐渐散去,红薯豆馍终于蒸好了。母亲掀开锅盖,馥郁的甜香溢满整个厨房,白白胖胖的红薯豆馍,挤挤挨挨,洁白如玉,宛如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,令人心醉。
母亲递给我一个红薯豆馍,我双手来回交替地捧住,嘴里呵着热气,轻轻掰开,咬上一口,麦子的馨香与红薯的甜香,水乳交融般在舌尖尽情缠绵,那种香甜和幸福,是我孩童时代过年的美好回忆,令人难忘。
真的,几十年来,我再没有吃过比母亲做得更加好吃的红薯豆馍了。喧嚣熙攘的城市,春节里缺少了红薯豆馍,还缺少了什么呢?
编辑:兰民 刘靖雯 校对:刘朝隆
责编:王辉 终审:黄双燕
附件:
许昌日报客户端(Android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客户端(iPhone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
地址: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:461000 豫ICP备: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豫B2-20180241 业务电话:0374-4399669 值班电话:0374-4399669 邮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