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04 09:40:16 来源: 许昌日报 作者: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/文 吕超峰 任江鹏/图
我要分享:
颍河第一坝——禹州北关橡皮坝
白沙水库
泱泱中华,历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
——习近平
颍河如一条银练蜿蜒穿行于中原大地,携千年风霜,裹万顷碧波,自登封奔涌而下,经禹州、襄城、临颍、周口和安徽颍上县等地,直赴淮河怀抱。其水势浩荡,时而激越如雷霆破空,时而温宛若玉带拂尘。两岸沃野平畴,稻菽翻浪;市镇星罗棋布,人烟辐辏。
这条古老的河流,不仅是自然的血脉,更是文明的摇篮,承载着沿途各地的兴衰荣辱,见证着中原大地的沧桑巨变。
2024年10月至今,颍川行报道组一行先后赴颍河上游、中游、下游,对沿途地理风貌、风土人情进行深入采访,见证这条古老河流的入淮之旅。
一
源头至周口沙河入口处,长261千米,是颍河的上游。
颍河有三源,均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部、东西绵延60千米的嵩山南麓。三源中西者右颍,名为后河,是主源;中间中颍,名为太后庙河,又称顾家河;东者左颍,名为少林河,也称少阳河。嵩山古称中岳,绵延于颍河源头和黄河支流伊洛河之间,山势挺拔巍峨,森林植被密布,人文古迹众多,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
后河发源于嵩山西段当阳山、万安山之间的李家沟,这里古称阳乾山颍谷。山有颍源庙,谷为方圆2至2.5千米盆地,群山环抱、林木葱郁。谷底珍珠泉水四溢喷涌。《左传》说,春秋郑国大夫颍考叔奉亲至孝居住于此,后人因名颍水。后河向东南至大金店镇西南,右汇石道河。大金店古称负黍、黄城。春秋战国时期,该地是韩、郑、楚经常争夺之地,唐宋始称金店。其东7千米有商贸大集,明清时也称之为金店。为区别两金店名称,东为东金店。大金店镇的颍河右岸有王庄河注入,颍河左岸有中源太后庙河注入。中源发源于少室山南麓。
颍河过中源河口东至东金店东,左有东源少林河注入。少林河源于少室山梯子沟,中经少林水库,向东南至少阳寨注入颍河。少林河源头西为少室山,东为嵩山,两山各有36峰,嵩山海拔1440米。少室山海拔1512米,其西南侧三皇寨林木繁密,地质类型齐全,岩龄古老,在不大范围内能看到太古、元古、古生、中生、新生5个地质年代地貌,被称为“天然地质博物馆”。嵩山古称外方,夏商称嵩山、嵩高,西周称岳山,周平王迁都洛阳称中岳。五代后,中岳称嵩山。相传这里建有72座寺庙,加之历代不少帝王到此巡游,文人墨客多有吟咏,故名胜古迹较多,被称为“中原文物宝地”。
颍河向东至告成镇,先后有支流白坪河自右注入,有铁炉沟、五渡河自左注入。五渡河源头的嵩岳寺院、嵩阳书院以及中经的中岳庙均是登封市重要名胜古迹。五渡河入颍口西的八方村,有20多万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民居遗址,出土有大量石器、陶器和骨器。这里的五渡河西岸已发掘出4000多年前夏初古城遗址,称王城岗遗址,城址里还有多处殉葬坑。专家推测可能是“禹都阳城”之址。战国时期因军事需要,此城从王城岗东迁至今告成镇北阳城山南麓坡地上。阳城遗址1980年发掘,南北长2700米,东西宽700米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战国时代古城的供水设施,有陶制管道,有三通管、四通管,管有闸门,另有净化池、蓄水池。供水是从北山取水,利用高处水的压力而输送至阳城,虽属原始,但如果同韩人为秦修郑国渠联系起来,可见当时韩人已具有高超的水利技术。
告成镇,夏称阳邑,秦设阳城县,唐武则天“登嵩山封中岳”,为纪念自己大功告成,而改称告成县。其北观星台原为周公观天象测日影的土圭台。现为元代建筑。台如覆斗,高9.46米,用于测日影。告成镇南的颍河南岸有箕山,北坡隔子沟经隔子沟村入颍河。隔子沟因阳城槐里人许由不接受唐尧封其为九州长而隐居于箕山,许由之子寻父,隔涧沟未能得见,故称隔子沟。据晋皇甫谧《高土传》记载,许由想尽快忘记唐尧封其为九州长之语,就到颍河边洗耳。其友巢父牵牛饮水,问明洗耳原因,立即牵牛赶至上游,表示不愿让牛饮洗耳之后的水。司马迁说自己曾登箕山顶览许由家,今箕山许由冢仍存。
颍河至告成镇南左汇石淙河,向东南经曲河村西,再东南注入白沙水库。水库大坝位于登封、禹州两市界。颍河自源头至大坝全长约57千米,流域面积1037.5平方千米,历史上最大洪水流量5130立方米每秒,正常流量仅为0.3至0.5立方米每秒。严重干旱时,颍河断流。
二
颍河过二龙山、逍遥山夹持的白沙水库大坝进入禹州市区,颍河过白沙水库,东西各有白沙水库的干渠顺地势向东南。颍河至杨址珑村,左有13千米的磨河注入。河源自禹州市西北荟萃山,经玩花台、柏村、苌庄入颍河。柏村有五代后汉皇帝刘知远墓。苌庄因春秋周敬王大夫甚弘居住而得名。荟萃山区有九里山、邱沟、柏村、棠梨山等多处小流域治理的典型。
颍河折向南,经花石镇东至顺店镇北右汇长23千米的潘家河。潘家河源自登封、禹州边界的三古洞,向南经方山蜿蜒向东南入颍。方山,相传黄帝时代方媛氏部落居此。这里的方姓鼻祖方雷公是海内外方姓发源地。方雷公后裔一支以雷为姓,故方山又是雷姓发源地。
颍河向东南至贾漫村,左有长18千米的龙潭河注入。龙潭河所经的康城村,相传是夏启第三代仲康失国40年后,其遗腹子少康招夏遗民而复国的旧址。
颍河折向南,右有长40千米的涌泉河注入。涌泉河源自汝州、禹州交界海拔1156米的大鸿寨东麓。大鸿寨及四周丛山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,现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。其生态景观主要有溪流、瀑布、泉水、壑谷、林木、峰崖等。源头于石门水库汇溪涧之水,蜿蜒向东,中经黑龙潭水库,过鸠山镇向东南进入1959年建成的中型纸坊水库,再东南入颍。
颍河过涌泉河口不远,左岸先后有书堂河、扒村河注入,两河均源自禹州、新密两市交界的大鸿寨山南麓。大鸿寨山以黄帝之臣大鸿氏屯兵于此得名,东西长9千米,南北宽6千米,山势挺拔,南缓北陡。大鸿寨山是40千米长的具茨山的中段,主峰具茨峰海拔787.8米。具茨山400至600平方米的峭壁上有大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凿刻符号,被称为“神秘天书”。目前虽不为人所识,但确是原始古人所为,是原始符号的一种书写形式。书堂河因源头有书堂村得名,其源头流经石鹏沟、黄土岭、逍遥观等小型水库,中经小龟山、大龟山东,浅井镇西,向南入颍。扒村河源头经张桐、龙头、龙尾小水库,中经郑湾水库,向南入颍。
颍河自白沙水库大坝向东南至禹州北关橡胶坝,全长34千米。禹州北关橡胶坝1974年建成,集水面积1599.5平方千米。坝体下部为浆砌块石溢流坝,长100米,高4.5米,顶宽11米;坝体上部为橡胶坝,长114米,高3.5米,最大充水容积2300立方米;上下坝体共高8米,最大蓄水量480万立方米,水面面积达30公顷,引水闸流量1.5立方米每秒,可灌溉1700公顷农田,并为禹州市居民和工业提供用水。近几年,禹州市在蓄水区四周植树养花,建起亭榭轩阁,为市民开发出一处美丽的水利风景区。
禹州北关橡胶坝下的颍河南岸有禹王锁蛟井、钧台和钧窑遗址。禹王锁蛟井是依据大禹治水,降服兴风作浪的水怪蛟龙,锁在禹都城深井中的故事而得名的。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因地近钧台故称钧窑。今窑址堆积1至2米。钧窑创建于北宋初年,北宋后期以其质优、窑变美妙而专为宫廷制作。钧台原在禹州市南8千米梁北镇境内,早已被毁。明代在北门的颍河南岸建禹汤庙,康熙年间为禹汤庙题写“古钧台”,至清末又毁于兵火。今钧台遗址是指北门禹汤庙遗址。
禹州是禹受封夏伯之地。禹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,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——夏朝。地方志还记载夏桀囚汤于钧台。金因这里有钧台设置钧州,明代设置为禹州。
颍河过禹州市向东南经褚河南、范坡东进入建安区、襄城县境。颍河在禹州市区全长60千米。
三
颍河于襄城县先是蜿蜒向南至颍桥回族镇东,再折向东南经颍阳镇东。颍桥回族镇址,春秋时为郑国之颍邑,两汉、曹魏均为颍阳县治所。后县治迁出沦为村镇,以颍河上有桥而名颍桥,而其南本是回族人居住的马庄,因沿袭古颍阳之名而改马庄为颍阳。
颍河自颍阳镇又折向东南,穿过颍汝总干渠。颍汝总干渠自襄城东接白龟山干渠,向东北于此过颍河,直至建安区北。颍河流向东南,穿过过闸流量1720立方米每秒、设计灌溉2万公顷的化行大型节制闸后进入建安区。颍河自化行闸上的蓄水区起,两岸始建有堤防。自此以下,有建设较好的堤防始终约束颍河洪水直至入淮。
颍河于建安区西南,经榆林乡西向东南至建安区、临颍两县界。左岸有1966年建成的14孔、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的吴刘闸,控制颍河水进入老颍河。颍河在临颍县始终有新老两条颍河纵贯南北。老颍河原是颍河主河道,流向是自吴刘村北沿两县界向东约10千米,至锅壅口村西折向东南。老颍河沿东岸长25千米的岗地向南,经杜曲镇西,再南于丁湾村南进入郾城区境,不远即与颍河合流。
老河道西今颍河主河道本是古颍水之灌沟,灌沟实质是灌溉渠。古籍记载灌沟于此引颍水向东南,于临颍县南而合于颍水,两端均建有斗门以节制分流的颍水。也许是经常引颍灌溉之需,这灌沟后来就成为颍河主河道,老颍河却变成泄洪道。
颍河于吴刘闸西向东南,经临颍县繁城镇南。繁城,春秋称狼渊,“楚子师于狼渊以伐郑”就是这里。三国曹丕于曲蠡筑繁阳台,接受汉献帝禅让汉帝之位于曹魏。曹丕置繁昌县,以贺曹魏繁荣昌盛。唐将其并入临颍县。台旁“受禅碑”传为王朗文、梁鹄书、钟鸥镌字,故世称“三绝碑”。
颍河向东南穿过临颍县进入漯河市郾城区,于坡村西与老颍河合流,颍河向东南于商桥镇南,右有吴公海注入。商桥古因小商河经此入颍,河上有隋代建成的可通过行人的桥而名小商桥,村、镇也因此得名。桥东有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。杨再兴是岳飞麾下一员战将,于郾城打败金兀术,又北追至小商桥,时逢漫天大雪,遍地皆白,杨再兴战马误陷小商河,在金兵乱箭射杀中壮烈殉国。
颍河、吴公河交汇后,向东进入西华县。颍河于西华址坊镇西折向东北。其左岸4千米处奉母镇,因明初村内有同母异父二兄弟,争着赡养其母,乡人先称该村为孝里村,明末改称夺母村,清末改为奉母村,今为奉母镇。颍河至逍遥镇北穿过1972年建成、蓄水可灌溉0.7万公顷农田、排涝达0.9万公顷的逍遥中型节制闸。逍遥,隋因其居民为鄢陵陶城迁来改陶城县。宋末置清水县。明代因居民善制陶而称小陶。小陶(音姚)与逍遥谐音又改成逍遥。
颍河过闸东北流5千米,左岸有清潩河穿过赵庄闸来汇,再折向东至李湾村西,左岸有清流河注入。颍河折向东南经黄土桥西,穿过1981年建成、蓄水可灌溉1.6万公顷的黄土桥大型节制闸。颍河向东南,经李大庄南,又折向东进入川汇区,右岸有沙河注入。
(未完待续)
编辑:杨仪 张鹏 校对:樊迎喜
责编:王辉 终审:刘力华
附件:
许昌日报客户端(Android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客户端(iPhone版)
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
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
地址: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:461000 豫ICP备: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豫B2-20180241 业务电话:0374-4399669 值班电话:0374-4399669 邮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