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昌日报客户端

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

关 闭

深耕文明沃土 绘就时代华章

——看新时代文明实践的“许昌现象”如何锻造

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平台,仅有2000多口人的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蒋东社区,组建了“党员先锋”“疫情防控”“巾帼文明”“理论宣讲”“文艺宣传”“环境维护”“农业技术”“产业发展”等8支志愿服务队,拥有注册志愿者近200人。

“8支队伍,8面旗帜,今天这个上了街,明天那个入了户。旗帜在哪里,文明新风就带到哪里。”蒋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新成说,“党支部发挥‘主心骨’作用,党员起到表率作用,社区的文明新风就起来了!”

蒋东社区是许昌市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,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,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悄然生根、发芽,绽放出绚烂的时代之花。

2024年,许昌市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,聚焦群众需求和社会需要,组织开展了文明实践活动1万余场次,组建队伍3500余支,参与群众192万人次,刊(播)发相关报道1800余篇(条)。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,不仅弘扬了文明新风,而且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,受到《人民日报》等中央主流媒体点赞,形成了城市文明的“许昌现象”。

接地气、聚人气——理论宣讲入人心

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理论宣讲工作?许昌市文明实践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——“群众在哪里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建在哪里”,通过创新宣讲形式,把“普通话”改成“家乡话”,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,“群众吹哨、志愿者报到”,做到“民有所需、我有所应”,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强调,深化改革很重要,不断推进有前景,深化改革吹号角……”在长葛市建设路街道办建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4位百姓宣讲团的志愿者,打着快板,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成小短句,你一句我一句地讲说着。

在新思想的宣讲和传播中,长葛市创新方式方法,使用脍炙人口的“群众味”语言,通过“文艺+宣讲+服务”的形式,以“小切口”呈现“大主题”、“小故事”折射“大时代”,用“家常话”解读“大道理”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。目前,这种形式新颖的微宣讲已经开展500余场,实现群众在哪儿宣讲就在哪儿。

禹州市深入开展“文明探源我来说”宣讲活动,成立10人宣讲团队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,旁征博引,举例翔实,从考古学、艺术史、地名文化遗产等多个维度,弘扬中华美学精神,先后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、学校等50余个单位,每场听课人数60—150人,6000余人受到教育。

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,许昌市坚持以文化人,通过有效机制,开展“文明探源我来说”“快乐成长”“文明实践乡村行”等文明实践项目孵化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从“活动”向“项目”转变,打造多元文明实践项目品牌。2024年,在河南省文明实践示范培育项目交流展示活动中,我市获得一类示范培育项目2个,二类示范培育项目1个,三类示范培育项目2个;在河南省“文明探源我来说”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项目推介展示活动中,我市2个文明实践项目获省级大奖;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。在“新时代宣讲师”文明实践活动中,全市共组织队伍59支,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卫生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宣讲活动160场,受益群众4.54万人次。

目前,许昌市按照“六有标准”建成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1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248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实现县(市、区)、乡(镇、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阵地统筹整合、优化配置、共享使用、协同运行,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域全覆盖。

线下氛围火热,线上也是势头强劲。目前,我市已建成“新时代之声”智慧云广播系统终端15122万台,形成市、县(市、区)、乡(镇、街道)、村(社区)上下贯通的“新时代之声”智慧云广播系统平台,在基层社会治理、舆论引导和文明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,打通了宣传群众、教育群众、引导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
如今,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正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,以新鲜的话语、活泼的讲述掀起学习热潮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,推进理论宣讲真学真悟,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,不断提升幸福感、满意度。

重活动、有新意——文明实践在行动

“交给她们,我很放心。孩子可以结交新朋友,拓展兴趣爱好。大人上班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了。”在长葛市多彩假期“艺”路“童”行文明实践活动开班仪式上,学生家长王培霞感慨地说。

2024年7月以来,许昌市依托各县(市、区)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共招募640名大学生志愿者,下沉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开展音乐、美术、舞蹈、书法、体育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,2.7万余名未成年人获益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,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。

在七夕节期间,市文明实践中心紧扣“相亲相爱、传承家风”等主题活动,动员妇联、工会、共青团等力量,组织队伍215支,开展活动230场次,受益群众5.65万人。在襄城县,青少年们通过投针验巧、吃巧果、观星等民俗活动,了解七夕节由来,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热爱;建安区组织开展“剪纸文化课堂”“巧手制作艾草锤,迎七夕传温情”等活动42场,受益人数3万余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许昌市持续开展的“文明交通”志愿服务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特别是在2024年“三国文化旅游周”期间,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许昌的温暖和热情。他们不仅为游客提供咨询、引导等服务,还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,救助受伤游客和走失儿童。

热乎乎的馒头、品类丰富的菜肴……每天中午,襄城县城关街道社区助餐站点内饭香扑鼻,附近的老人们早早来到站点等候,有序排队等待分餐。“一个人在家做饭不方便,经常凑合着吃。在这里,不仅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,还能交到朋友。”北大街社区居民常军召高兴地说。

近年来,许昌市持续关注环卫工人、低保人员、特困家庭、残疾人、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早餐问题,设立公益项目,倡导全社会奉献爱心,通过一份热乎乎的爱心早餐,打造“家门口的慈善”,解决弱势群体的早餐需求问题。截至目前,许昌市共有魏都区“北大爱心粥屋”、长葛市“义工免费爱心粥屋”、襄城县“八七路爱心粥屋”、禹州市“大同路爱心粥屋”、鄢陵县“阳光公益爱心粥屋”等21个爱心粥屋,免费提供胡辣汤、稀饭、馒头、包子、鸡蛋等早餐249.86万余份,参与志愿服务人员13.9万人次,受益服务对象累计117.2万人次。

除此之外,我市还广泛开展了“文明实践乡村行”志愿服务活动。活动立足基层群众实际需要,提供医疗义诊、健康科普、关爱帮扶、惠民服务等志愿服务,组织队伍368支,开展活动1400余场次,受益群众29万余人次,让群众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。

促提升、惠民生——弘扬文明新风尚

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,移风易俗是一项重要内容。通过健全机制、强化措施、搭建平台等方式,我市积极推动抵制高额彩礼、倡导文明婚俗宣传引导工作,有效减轻了群众婚嫁负担,文明健康婚俗新风正逐步形成。

“以前社区办红白事总是讲排场比阔气,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,对办席天数、桌数、餐标等作了明确规定。”在鄢陵县安陵镇南街社区,社区“两委”干部不仅带头移风易俗,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制定了“一约五会”制度,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,摒弃大操大办的陈规旧习。

“红白喜事简约办,不搞攀比不浪费……”在建安区小召街道段墓社区户外宣传栏上,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。老党员周治安介绍,村规民约经过全社区居民共同商定,大家相互督促,让移风易俗在全村蔚然成风。“现在社区已经看不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场景了。”

在许昌高新区尚集镇大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单、宣读《移风易俗倡议书》等形式,号召广大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、传播者和践行者,活动吸引了120余名群众在“移风易俗倡议签名簿”上签名。社区居民李阿姨说:“倡议书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上了。今后将从自身做起,拒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。”

百善孝为先。走进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主街道,二十四孝图林立街道两侧,村庄秉承“小孝治家,中孝治村,大孝治国”的理念,以“弘扬孝道文化,打造和谐张庄”为目标,每月开展孝道节活动,党支部书记石红松亲自掌厨,村“两委”齐上阵,将全村65岁以上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大会餐,观看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,共享村“两委”备下的丰盛午餐,通过活动的开展以实际行动增强老人们的幸福感,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。

乡风文明,润物无声。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,从健全机制、强化措施、搭建平台等方面破陈规、除陋习,扎实开展抵制高额彩礼、倡导文明婚俗宣传引导工作,有效减轻了群众婚嫁负担,文明健康婚俗新风正逐步形成。

“一城文明风,满目皆新景。”许昌市文明办负责人说,如今,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传播着文明,一幅幅和谐幸福的画面温暖着人心,让新时代文明的“种子”悄然在百姓心中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莲城大地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,闪耀着文明光辉。

编辑:杨仪 杜鹏勃 校对:孙辉   

责编:贾同岭        终审:刘俊民